第一百二十章:这么看汉王迟早能当皇上!!!(2 / 4)

大的争端其实无非就是南北都城之争了,这个争端差不多持续了近百年。

到后世这个争论其实都没有停止过,完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。

一者认为应天只能作为割据王朝的都城,而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,如果定都应天,北方就很有可能重新沦为异族统治,或者就是继续会出现北方强藩,靖难之役、八王之乱就不能避免。

而另一批人则认为北京自然条件较差,经济衰落,资源贫乏,朝廷,百官,大批驻军和急剧增长的人口,所需物资都依赖几千里的水陆运输供养,将为百姓增加异常沉重,且永无止尽的负担。

用后世的话来说,就是造成国力和民力的长期,持续的无谓消耗。

而这个观点的依据就是有明一朝,始终没有摆脱“国困民穷”的状况。

显然朱高炽是站后者的,不过作为太子,身份上的关系,让他无法明着去反对。

所以话里也是充满了对朱棣这个老子的无奈,辛酸,彷佛看到了一个不成器的父亲不顾儿子反对在一意孤行般。

朱高炽听到朱瞻基的话点了点头:“修建一条应天至顺天的水泥路,虽然在根本上依旧还是没有解决问题,但是相比较而言,却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,这也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了。”

顿了一下,朱高炽继续道:“所以我这才找到了你师父,他是负责修建顺天城的,要修建一条应天至顺天的的水泥路,此事也得需要他这里支持才是!”

朱瞻基闻言点点头,有些理解了傻爹的想法。

不过他对这事其实并不是很在乎,迁都顺天也好,定都应天也罢。

其实所谓的麻烦,也都是这个时代的局限性问题罢了。

只要科技发展了起来了,什么草原,马背上的民族,还能挡的住一杆机关枪不成?

大军朝发夕至,一切都会被碾压成齑粉。

至于迁都顺天,路途遥远徒耗钱粮,那更不是问题了,铁路,高速,海运,总有一款适合这个时代的。

实在不行不是还有东北平原吗?

反正女真早晚是要绝种的,到时候迁都到了顺天,把北大仓开发出来,还会怕没粮食?

太子府前。

朱瞻基让周忱安排的工匠已经早早地安排到位了。

一共二十人,按照朱瞻基的命令,不多不少。

看到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两位太子太孙回来了,这些工匠急忙行礼。

朱高炽看了一眼,就不在关注了,对于这个儿子这些日子的各种事情他都基本已经习以为常,只要不是把奉天殿,乾清宫都拆了,他也懒得多问。

问多了都是泪,朱棣这位老爷子都亲自发话了,皇宫院子随便拆,内帑银子随便造。

他还能说什么?

堂堂太子,活的不如一个太孙。

他感觉他是失败的!

朱高炽离开,朱瞻基视线也就放到了这群工匠身上。

这些工匠自然不可能一直放在太子府的。

毕竟东宫也是宫,皇宫内院里面能过夜的男人,除了差不多是朱瞻基,朱高炽朱棣这种身份的,其他的注定是不能健全的。

不过此事朱瞻基自然也是早有安排。

原本纪纲的院子,随着纪纲身死,这处院子也空了下来,被朱瞻基用了一些手段,轻松的就拿到了自己的手里。

原本被炮轰过的院墙,经过这段时间的修补,也早早的就修补好了。

这处院子的面积本就不小,安排二十个工匠自然也是小意思了。

今天天色已经不早了,朱瞻基就安排了一个太监,将这些工匠全部带了过去安置。

他准备明天处理完政事后再去看看,到时候具体的事情再说!

安排好了工匠的事情,朱瞻基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