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极,乃日出之地,但将原先的大吴国国号,改为了大日国,自称为大日国天皇。
因是孙策逃离江东之时,从原吴国带走了大批的匠人,就等于把神州先进的科技,统统也带到了倭国,自其征服倭国之后,全迅速在全倭范围内推广冶铁、农耕和纺织等先进的技术,数年间已是国力大增。
陶商知道,孙策的野心绝非是孤悬海外,做一个区区倭岛所谓天皇,一旦国力上升,时机成熟,他一定会尽起倭岛之兵,卷土重来,前来征服神州大陆。
那时的孙策,有周瑜吕蒙这样的吴国旧臣,又有织田信长,丰臣秀吉这等倭岛召唤之臣相助,实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。
实话实说,孙策的小日子过的还真是滋润。
“孙策卷土重来,必从海上进攻,必须要加强海防才是,光靠徐盛一人是不可的,看来得调更多精通水战的大将去青徐才是……”陶商思绪飞转,心中已有了主意。
眼下伐秦之战已进入到尾声,到了凉州这等内陆偏远之地,水军已经完全没有用武之地,似伍子胥这等精通水陆作战的统帅之才,再留在这里也显的有些浪费。
陶商便决定,把伍子胥、甘宁、陆逊和丁奉四员精通水战之将,统统都调往青徐沿海,再把鲁班也调往青徐,大兴海军,加强海防,准备应对孙策来自于倭岛,所谓“大日国”的威胁。
思绪收敛,陶商的注意力,最后落在了“包拯”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上。
陶商就笑了。
包拯,包青天,公正无私的象征,古往今来,百姓心目中清官的代表,包青天的名字,哪怕是后世小学生都耳熟能详,陶商又怎么可能不知道。
陶商知道这包拯乃北宋名臣,曾任开封府尹,屡屡强劾权贵,其人为官廉洁公正正,刚毅不屈,不附权贵,铁面无私,且断案英明,敢于替百姓申不平,方才有“包青天”之名。
“这个‘铁面’天赋,不会就是公正无私的能力吧?”陶商目光落在了那“铁面”天赋上,好奇的问道。
“宿主判断正确,详细来说,拥有铁面天赋的对象,最适合掌管司法机关,充当法官的角色,该天赋会使对象终身都公正廉明,不会有任何徇私举动,哪怕是刀架在脖子上,也不会改变自己公正的判决。”
陶商明白了,赶紧这是系统给自己召唤了一个廷尉的最佳人选啊。
在大魏国的官职体系之中,廷尉乃九卿之一,职责乃是管理天下刑狱。
全国诸州诸郡的断狱总数,每年都要汇聚到廷尉,各地的疑难案件也要申请廷尉的判决。
廷尉也能派官员,前往地方处理某些要案,甚至还有驳正皇帝,或者是三公所提出的判决意见。
此外,廷尉还可以根据诏令,逮捕和审判有罪的王公大臣,主持修订各项律令,乃至于国家的度量衡这种尺度之事,也由廷尉主持。
在这样一个人治的时代,廷尉的公正廉明与否,可以说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刑狱的公正与否。
先前陶商一直专注于军事征伐,以及经济的恢复,重和了萧何、商鞅等一系列的治政之才,但在刑狱上却存有疏忽。
眼下系统既然是召唤出了包拯,正好也提醒了陶商,也该是把刑狱之事,也重识起来的时候了。
只有刑狱公正,才能对大魏整个官僚体系形成足够的威慑,迫使官吏们收敛自己的贪念私心,夹着尾巴做人,唯有如此,才能保持大魏国的政治清明。
而国家政治清明,官员廉洁,才以让百姓心服口服,这才有利于大魏国的长治久安。
刑狱清明与否,廷尉的人选至关重要,而包拯,正是廷尉的最佳人选。
“包拯啊包拯,不知你什么时候会来投奔朕,廷尉的位子,朕已经为你准备好了,就等着你上任了……”
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