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记者采访刘震云:现在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想去大厂,几年之内实现年薪百万,这种心态是不是太浮躁、太着急了?
刘震云回答道:“我从不提供人生建议,但是我只相信一点,笨人做事,做得更长远。我说的笨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笨,而是他知道自己笨。知道自己笨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,认为自己聪明,才是世界上最笨的做法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!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自认为聪明的那一类人,然而,正是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,最终却成为了最普通的底层人。
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原因有两个方面。
首先,聪明人总是企图寻找捷径,试图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得成功。
他们总是希望能够轻松地跨越困难和挑战,但事实却是,人生并没有可以少走的路。
如果选择逃避或省略某些步骤,那么最终这些缺失的部分将会以加倍的形式补偿回来。
聪明人的另一个问题在于他们过于关注眼前的利益,而忽视了长期的目标。
他们往往会被短期的诱惑所吸引,从而放弃了对未来的规划和努力。
相比之下,那些看似笨拙的人则更注重积累和坚持,他们愿意踏实地付出努力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。
虽然进展可能较慢,但他们却能够逐渐建立起坚实的基础,并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。
因此,我们应该认识到,聪明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功,相反,有时候适当的“笨拙”反而能带来更好的结果。
与其追求一时的小聪明,不如培养一种踏实、勤奋和持久的品质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,取得更为卓越的成就。
有个段子讲:偷牛贼被抓,县太爷给他三个选择:一是罚银十两,二是打二十大板,三是吃两斤牛粪。贼心疼钱,又嫌粪臭,自恃年轻力壮就选择了打板子,结果打到一半实在受不了改成吃牛粪,吃了两口全吐了再也吃不下,最后还是交了十两银子……因为您总想不付代价走捷径,导致您走了更多的弯路。
其二,透着聪明劲,您遇到的都是防备,都是抵触,都是针对,您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,那么您必然阻碍重重。
不够傻,又没有足够的智慧,这就是绝大多数聪明人沦为普通的根源。
我们在观看各类影视剧的时候,总会被剧中那些身怀绝技、足智多谋的人物所吸引,例如《琅琊榜》中的梅长苏、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诸葛亮、《雍正王朝》中的邬思道以及《天道》中的丁元英等角色。
这些人物往往拥有非凡的智慧和能力,令观众们心生向往,并希望自己也能如他们一般充满魅力与智慧。
然而事实上,这些形象大多是经过影视作品的艺术化处理而形成的,如果一个人真的每天都展现出如此强大的气场和魅力,恐怕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便会遭遇不幸。
古人云:"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。"
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智者常常以低调、谦逊的方式行事,而非张扬炫耀。
当我们欣赏谍战片或卧底题材的作品时,主角通常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,仿佛黑夜中的萤火虫般耀眼夺目。
然而,在真实的生活中,真正的卧底警察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都与普通人毫无二致,平凡至极。
他们没有引人注目的外表,也缺乏令人难忘的特征,甚至可能给人一种略显愚钝、憨厚老实的感觉。
这种形象恰恰是他们保护自身安全并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。
正如电影《食神》中的唐牛,他看似平凡无奇,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威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