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确保国家文化不会被外来思想侵袭同时,
不能因此毁灭各个国家的历史文献纪录。”
至于秦铭,则提出了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。“这样做固然有效,但陛下可有考虑过别的问题吗?”“是何问题?”人们可能会质疑陛下此举的正当性。
封建国策传承许久,深入人心,许多学者对此熟识不已,陛下这么做无疑会引起他们的波动。”
对于秦铭的观点,陛下态度似乎较为豁达轻松,仿佛从一旁长出的小树丛摘下一叶子。他这样阐述到:“在中国的文学界和知识分子阶层中人数尚少。
就像是我此刻摘下来的这片绿色叶片,它看似精美,但是中国国家的基础是无数平凡的花草树木。更何况,这甚至是一件带着虫害的叶片。”
说完,陛下随手将叶片投入丛草之间。
然而秦铭却接着道:“陛下,这是所谓的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’的寓言,虽然一两叶子易去,陛下您可曾意识到,
一片绿叶能掩盖多少绿草的风采吗?"
"是的,一棵小草可能并不值得关注,但陛下或许要冒犯的,是一切植被之上,所有的绿叶。"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!
绿叶数量虽不多,却掌握着通往草丛的话语主导权。
"他们可能会指责陛下,传颂您施政的阴影到光华触及不到的地方。"
在听取建议后,赢政顿时沉默了,停下了脚步细细观察那片绿叶,并眉头微蹙,问道:"你的意思是不能焚烧书籍?"
"确切地说,是要合理地应用,"助手回答道,"即‘招揽这些绿叶’的策略。"
"那意味着又要吸引更多虫害般的投机分子吗?"赢政疑虑地询问道。
"招揽那些未曾带有蛀虫的绿叶。"
嬴政立刻豁然开朗。
"在后世的历史中,全国各地的英才选拔已成为共识。”他接着说,“这是一种不同于推荐制度、又不似任用亲近亲属的传统方式——它被称为科举制度。”
"科举考试,通过设立特定的考试题目,把人才集中并进行挑选,再适配于适合的职位。这样的治理,方能称之为最好的秦国。"
在过去,即使是普通的家族也买不起蚕丝制成的文书,学习知识几乎难以望及高峰。
而现在,秦铭已经发明了成本低廉的纸,研制出实用的书写工具。知识普及到民间层次已是势不可挡。
"陛下,郡县制度颠覆了过去的分封制,焚烧书籍是为了改变人们的思想模式,设立科举考试,则为选用有才干者铺平了道路。如此,才能让真正具有才干之士进入适合他们的职位,在整个帝国里发挥作用。"
对于这番提案,嬴政陷入了深刻的思考,反复琢磨这个设想的实际可行度。同时,李斯则眉头微紧,目光闪烁,开口说道:“陛下,这真是太明智了!”
“我此前曾经给陛下呈献了《谏逐客令》,它的初衷便是希望能留住外邦之才。的确有不少杰出人士,也有一些人通过亲戚关系被任用,造成了良莠不齐的情况。
而通过一个共同的标准去筛选,将能够明确谁是确实的才智之星,哪些人只是徒具虚名,以此增加了人オ选拔的成功可能性。”
"然而这方法可能过于单一了,是否有暗箱操作或考试舞弊的现象存在?那些通过考试的人员是否真的具备做官任职的能力?”他继续质疑道。
赢政对于可能的弊端思考得更加周全细致。
秦铭听后却摇摇头,“陛下,请明白的是,这些问题虽然可能产生,同样无法彻底杜绝。但我们提出的方案已经是目前的最佳选择。
郡县制度与科举考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