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州(今安徽合肥),后占据扬州。景福元年(公元892年),杨行密被唐朝封为淮南节度使,逐渐形成割据势力。天复二年(公元902年),唐庭封杨行密为吴王,开始建立吴国政权,国号“吴”,又因建立者姓杨,故有“杨吴”之称,因位于南方,也被称为“南吴”。
杨行密死后,其子杨渥继位,荒淫放纵,大臣徐温于天佑五年(公元908年)废杨渥,立杨隆演为吴王,从此杨吴大权被徐氏掌握。天佑十六年(公元919年)杨隆演自称吴国王,改元武义。
吴顺义七年(公元927年),徐温养子徐知诰扶持杨隆演之弟杨溥为帝。大和七年(公元935年)徐知诰(李昇)被封为齐王,至天祚三年(公元937年),杨溥被迫禅位于徐知诰,杨吴灭亡。
疆域范围:
杨行密起初占据庐州,随后不断扩张,至其去世时,吴的版图基本覆盖整个江淮地区。杨渥继位不久,吴陆续攻占江西各州,至唐天佑五年(公元908年)时,吴的疆域达到最盛时期,据有今江西省,以及江苏、安徽、湖北的一部分。
政治情况:
南吴的政治大致可以分为藩镇、王国和王朝三个时期。从唐景福元年(公元892年)到天佑十六年(公元919年),吴国政权虽已割据自立,但名义上仍以唐朝藩臣自居,为唐朝藩镇,仍使用唐朝年号。
从吴武义元年(公元919年)到吴顺义七年(公元927年),吴国统治者自称吴国王,用吴国年号,设置百官。
从吴乾贞元年(公元927年)到天祚三年(937年),吴国统治者自称皇帝。
经济举措:南吴在经济上实现低赋税,劝课农桑,发展农业经济,而且重视商业,积极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。
灭亡原因:
内部矛盾是导致南吴衰亡的重要原因,统治集团中存在严重的权力斗争,消耗了国家力量,削弱了凝聚力,同时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加剧了社会矛盾,使国家失去民心。
外部环境并不乐观,北方的中原政权对南方诸国虎视眈眈,不断发动战争,南吴在这样的压力下,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战争准备,加重了经济负担,难以维持长久繁荣。
政治体制存在问题,虽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,但仍较为落后,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,导致国家难以应对内外挑战。
领导人因素对国家命运也有影响,虽杨行密等开国君主有一定才能和远见,但后续领导人可能无法继续发扬光大,领导人的更迭可能导致政策不稳定,进一步削弱了国家根基。
南吴共历4主,分别是太祖杨行密、景帝杨渥、宣帝杨隆演、睿帝杨溥。以下是各位帝王的具体介绍:
1. 太祖杨行密:
原名行愍,字化源,庐州合肥(今安徽长丰)人。
在位时间为902年至905年,共3年。
902年,进封吴王,遏止朱温南进步伐,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,有“十国第一人”之誉。
享年54岁,庙号太祖。
2. 景帝杨渥:
字奉天,太祖杨行密长子,与高宗杨隆演为同母兄弟。
在位时间为905年至908年,共3年。
唐昭宗天佑二年(905年),杨行密去世时,杨渥继位,当时唐朝封其为弘农郡王,但他自称吴王。
杨渥素来名声不好,且骄奢淫逸,纵情享乐,不听大臣劝谏。唐昭宗天佑五年(908年),徐温和张颢派人将杨渥弑杀,时年二十三岁,谥号为景,后被追谥为景皇帝,庙号烈宗,陵号绍陵。
3. 宣帝杨隆演:
初名杨瀛,又名杨渭,字鸿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