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径的不同。
统治者没有对其多加庇护,自身又不具备影响朝政的先天优势,皇城司在规模和建制上,自然不能与锦衣卫相比。在明代,锦衣卫指挥使必须由勋贵或外戚统领,官级先是从三品,后调为正三品。看起来品级好像并没有特别高,但身为勋戚,自身至少有伯以上的爵位,早已独立于官员阶品之外,便是加了正一品衔的内阁大学士们,也绝不敢在这群爵爷面前托大。而皇城司最开始的长官皇城使,品级仅与郎中相同。这一品级实在算不上太高,史书中记载“降为皇城使”的例子比比皆是。这一官职后来逐渐成为阶官,真正管事的长官,先是“勾当皇城司”,后至徽宗朝,随着皇城司权势的扩张,才逐渐往上添加了“提点皇城司”和“提举皇城司”。
也是在徽宗朝,开始以亲王任“提举皇城司”,皇城司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。
在此之前,皇城司的长官皆由武官或内侍充任,二者之间并没有数量和时间上的压倒性优势,基本算是对半开,并不完全像明代东厂那样是纯粹的宦官爪牙。而在仁宗朝,曾下明旨禁止“前后都司押班”,也就是宦官中的高级官员任皇城司事,这又与后代东厂头目多为高阶太监不同。赴任皇城司的武将,级别也多限制在五六品之间,最高只到四品。到了南宋,皇城司长官的官品才被不断刷新,高级宦官不得掌管皇城司的禁令也一再被打破。
狄泉在得知皇城司的手已经伸到了山东地界上,而且已经开始掀起动乱,影响民心了,他是非常震惊的。
而这人是谁指使来的呢?
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皇子了,他就是赵楷。
大家都知道,宋徽宗自己封的皇后有两位,王氏和郑氏。宋徽宗的第一任皇后王氏非常贤惠,却不怎么得宋徽宗喜爱,他的目光瞄向了押班郑氏和王氏,这里的王氏才是赵楷的母亲。
王氏虽然没有像押班时的“小姐妹”郑氏那样走上皇后之位,却是得到了宋徽宗的宠爱,这点我们从她的生育情况我们就能知道一二,“生郓王楷、莘王植、陈王机、惠淑康淑顺德柔福冲懿帝姬”,是的,那位十分受岁会在宠爱的柔福帝姬也是王氏所生。
因为母亲光环的加持,当然也因为赵楷的确聪明,所以出阁之后先是被封魏国公,后又进进高密郡王、嘉王,历奉宁、镇安、镇东、武宁、保平、荆南、宁江、剑南西川、镇南、河东、宁海十一节度使。
这份宠爱和殊荣比起和赵楷年龄相差的兄弟们,都是独一份的。也因为如此,宋徽宗的长子,原皇后王氏所出的太子赵桓一直和父亲之间有罅隙。
而他在泸州拿下来击退了李述甫的大功之后,有了夺嫡之心,而此前皇城司就在他的手里。
根据《宋史》记载,“母王妃方有宠,遂超拜太傅,改王郓,仍提举皇城司”,我们可以看出,赵楷的职位一直被他爹宋徽宗安排得很妥当,同时也是一个手中权力一直在线的王爷。
皇城司负责禁宫的门禁、护卫,殿前诸班,最重要的是还有皇帝的安全,除此之外他也是宋朝皇帝的耳目,负责监听民间和百官之家的行动,是皇帝的耳目。
宋徽宗将自己的耳目交给赵楷,赵楷在他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,当然长子赵桓对他有意见也能解释得清。
尤其是在赵楷立了大功之后,相比于本该性多疑的帝王,宋徽宗那真是十分信任赵楷,“出入禁省,不复限朝暮,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”。
甚至历史上宋徽宗连金伐辽,“英勇”北上,这其中他将自己最心爱的儿子赵楷封为了大元帅。
宋徽宗是因为对这次北上很有信心,才想要给儿子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,结果就是赵楷因为白沟失利结束了了元帅生涯。
这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,不能说赵楷不好,而是他非常像他的父亲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