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,再快的刀也上锈了,迟早会堕落到一击即溃。
但若调往边塞,就怕外重内轻,重蹈前朝覆辙。
而且这样一支军队交给谁手里既能物尽其用,又能保证对皇上的绝对忠诚,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这个人必须十分忠诚,而且军事能力非凡才可,可这样的人有几个?
孟林是不行的,他功劳实在太大了,这几年仗打下来在军中的威望已经够重了,很多士兵只识他孟林而不是皇帝,也许这并不是他的本意,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。
孟林也十分清楚这一点,他怕自己被有心人利用,在请旨回朝的奏折里也明确了态度:自己这些年南北征战,身上暗伤无数,现在大景叛乱已定,他想趁机歇一歇,实在无心在去外地驻守领兵了,希望陛下成全。
孟林这番良苦用心,周彻如何能不明白,于是在朝臣们商讨如何封赏时,周彻直接大手一挥,封了孟林一个侯爵之位:定远侯。
这是本朝除了淮安王之外的第二个爵位。
只不过这爵位只是个虚名,一旦卸下军权,孟林就变成一个光棍侯爵了,为了表示看重,周彻将孟林的儿子命为征夷大将军,正三品职位,他的长子嫡孙入宫为太子伴读。
如此殊荣,朝野可见。
果然,孟林班师回朝时听到陛下对自己的安排,感动的一塌糊涂,长跪不起,双眼含泪,哽咽出声。
他很庆幸自己跟对了主子。
当年他们那么多人一起入伍,有的战死了有的站错了队被清算了,还有的早就解甲归田,只有他活了下来。
一将成名万骨枯。
他的成功固然有身后万千普通士兵的拼杀,还有就是皇上对他的信任。
先帝元康帝对他固然有知遇之恩,但现在的陛下却对他十足的尊重和信任,让他为其拼命也甘愿。
士为知己者死,别说现在让孟林放下兵权回家荣养,就算现在要了他的命他也无怨。
按照周彻的旨意,孟林的军队被分割成三部分,一部分有十万人,和现在京外的南北两大营合并打散,负责驻守京师;第二部分四万人去往西北划归孙英儿他爹管辖,负责西北边防;剩下的这四万人,由孟林的儿子孟魁即新任征夷大将军,带领去往北地并州,与李伯玉共守国门。
当然,为了避免边疆大吏拥兵自重,周彻还做出调整:边疆和京城的将士每四年换防一次,将领则不跟随而动。
孟林虽然心疼他的军队被如此打散,但他不能有任何异议,只能跪地谢旨。
这两件大事宣布完,剩下的就是其他将领的奖励安置了。
宣旨的太监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,赵小山站在后排听的云山雾罩,这些人都是军中将领,他都不认识,所以对于他们是升迁是封爵的实在没有兴趣。
只有听到槐五和寇老大这两人时,他的耳朵才竖了起来。
寇老大,因在青州黄家一事上策反有功,被封为正四品忠武将军。
槐五,因作战勇猛被封为正五品宣威将军。
两人一个有勇一个有谋,且忠心可嘉,回京后直接去京外的南大营报到,负责管理士兵操练,待四年后换防去往北地。
听到这个消息时,赵小山差点蹦起来,太好了,两个哥哥回来了,他的靠山又多了一层。
杨桑花估计这时候也在家左等右等呢,自从听说了消息,这段时间她寝食难安,每天都要去城门处打听消息。
杨桑花堕胎的消息一直没告诉槐五,从庄子上出来后她一直在米粉店帮忙,晚上就和店里的伙计厨娘住在米粉店后身的院子里。
只不过最近店里的生意实在太火爆了,后院不得不变成了大小包厢,赵小山便将她弄回了赵家,让她跟小刘氏一起。
现在她的两位大哥回来